毛瑟手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制造的一种手枪。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动手枪之一。由德国费德勒兄弟研制,并以毛瑟命名。枪长288毫米,口径7.63毫米,重1.24千克,20发弹匣供弹,子弹初速每秒425米,射击方式为单发和连发,射击速度每分钟900发,有效射程50-150米。该手枪具有威力大、动作可靠、使用方便等优点,广泛流传于世界许多国家。中国很早就有仿造,在抗日战争中使用较广。20响的“驳壳枪”和“盒子炮”就是指这种手枪。称之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产。另一个较少人知道的名称是自来得手枪,许多人以为只有速射型称为自来得,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自来得一直是这一类手枪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
驳壳枪刚研制成功时,半自动手枪刚刚起步, 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个军队使用半自动手枪作为制式武器。 毛瑟深知, 若要成功,必须要得到一个主要强权的军队合约, 因此他将盒子炮命名为毛瑟军用手枪1896年式, 希望能取得一个军方合约。 不过事与愿违, 一直到1939年毛瑟厂停产盒子炮为止, 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采用盒子炮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 而盒子炮的生产也不生不死的拖了四十年, 毛瑟厂估计大约生产了一百万把的各式各样的驳壳枪。 而其他国家仿造生产的数量则几倍于此。各国军队不采用驳壳枪并不是因为该枪的质量不好,而是因为
1。 该枪价格太高,
2。 装备欧洲军队当手枪则尺寸太大,
3。 作为冲锋枪又不易控制枪口上跳,
4。 全自动射击前须将木制枪匣组合到枪身上作为枪托,以控制枪口上跳,操作复杂,携行较难。
实在是不上不下、左右为难。
正所谓西方不亮东方亮,所谓瑕不掩瑜,驳壳枪真正被使用者所喜爱的是在我们国家的抗日战争中,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可以说正处在水深火热中,各派军阀相互征战,急需要武器进行作战,而当时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国出口军火,但驳壳枪作为手枪则不在此列,因此驳壳枪成为各派武装的首选。 在我国反帝反封建和反侵略斗争中人民武装也大量的夺取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因此人民军队里也大量装备这种驳壳枪,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起义部队总指挥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驳壳枪。当年有不少中国枪手携带两把以上的驳壳枪,一只带木制枪套,另一只将准星磨平,插在腰带上,便于拔枪射击。例如,杨靖宇将军殉国时,身上携带了三把驳壳枪,一把9毫米长身管(长瞄匣子),一把9毫米标准身管(大号匣子),一把7.63毫米短身管(小号匣子)。
最有意思的是,我国广大的抗日军民想出了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不仅解决了枪口上跳难题,而且将它转化为全自动速射的扫射优势--枪手右手持握驳壳枪,将枪机扳至速射档,手心向上举枪,伸向左前方,扣动扳机,枪口的上跳作用使驳壳枪从枪手左前方扫射至右前方;手心向下举枪时从右前方扫射至左前方;左手持枪时完全相反--这真是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神来之笔!
说了这么多,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火线世界中的“它”。
毛瑟军用手枪,又称驳壳枪,适合近距离作战使用,具有单发和三连发两种模式,外形极具特点,极具收藏价值。看过简介,接下来我们看看它是的详细数据。
以上为无精通毛瑟手枪数据,满精通后为精准+7、便携+9、换弹+7、载弹+5。
[使用心得]
毛瑟手枪的单发弹道继承了手枪家族一贯的精准,不过单发模式的连发有小幅度上扬。而毛瑟的三连发并不适合远距离射击,所以在使用毛瑟时要尽量拉进距离噢!
[弹道测试]
毛瑟的单发弹道继承了手枪武器一贯的特点,单发点射非常平稳。
毛瑟的三连发弹道有小幅度上扬,不过在上扬后基本集中在一个点上。毛瑟的三连发模式不适合远距离对枪,各位CFer在使用时要注意哦。
[适用模式]
团队模式
众所周知团队模式的地图整体比较小,而且有很多狭窄的通道。在这些狭窄的通道里,毛瑟三连发的凶猛火力得以展现。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毛瑟的三连发模式消耗子弹的速度是很快的,所以在击杀敌人的同时也要记得节省子弹。
爆破模式
在一局爆破模式游戏的后期,步枪子弹消耗所剩无几的情况下,拥有一把火力强大、载弹足量的手枪就成为了制胜的关键;而且毛瑟凶猛的近身火力,可以帮助爆破模式中主要的远程打击力量